首页 》  教学科研 》  化学实验中抽象思维的思考——冯鹰 返回上一页

化学实验中抽象思维的思考——冯鹰

发布时间:2016-12-02

化学实验中抽象思维的思考

冯鹰

(江苏省海门中学    江苏   海门    226100)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完成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揭示自然科学的本质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通过对直观现象的观察,学会自己分析、推理和概括,并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形象感知  抽象思维  教学策略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学科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进行研究,逐渐地由外在的认识过渡到对物质本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揭示,这是一个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自由地穿梭于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之间,将两条思维形成一股绳,实现学生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一、反思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重要意义

形象感知与抽象思维的结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门槛,使学生从自己的感官学起,从自己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开始,递进式地推进学生对表象的研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延伸,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从直观形象逐步转变为具体分析,在层层推进、细致分析中,不仅帮助学生获取了新知,还帮助学生提高了综合能力,切实地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形象素材,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的判断、推理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所过得: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

二、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1.形象思维是基础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深入达到理性认识。在学习化学的初期,学生需要以大量的感性素材为基础,从化学实验、现象、模型和图示中,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心中产生一个大致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有浓烈的探索欲望。接下来,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形象素材进行分析加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形象思维是学生深层探索的开端,是抽象思维的基础与关键。例如,学生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首先观察到了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推导后悔得出钠的相关性质,以对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逐步推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揭示了物质内在的性质,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2.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纽带

学生对具体形象进行分析推理,对蕴含其中的化学原理及规律进行整合总结的过程,就是抽象思维的形成过程。在抽象思维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将实际与理论相联系,从一种感知联想到另一种感知,从一种现象推导出另一种现象,从而实现对多种现象的总结整合,将其中的原理、规律提炼出来。可见,抽象思维是想象感知的纽带,促进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与研究,实现了对化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灵活应用。例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原子性质、原子结构看似两个不相关的感知素材,却通过其中的逻辑推导将其联系在一起,学生在抽象思维的帮助下得到了“元素周期律”这个高度概括的理论,从而帮助学生获取了完美的化学知识骨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实现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应对策略

1.实验现象感知中的转化分析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实验现象是学生对物质了解最直观的感知,使形象感知转化为深层分析的良好契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会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无形中对实验进行分析,教师就可以利用阶梯性问题来诱导学生的思维,逐渐将学生的思维由具体材料转化为理论知识分析,推动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本质的揭示与学习。

比如在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对一系列的实验进行观察,从众多的实验现象出逐步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准确全面地归纳出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实验:取一只小试管,向其中加入大约5ml0.005mol/L的氯化铁溶液,再向其中加入5ml0.01mol/L的硫氰化钾溶液,溶液颜色变红。将上述溶液分置于两个试管中,一支试管中加入4滴1mol/L硫氰化钾溶液,另一支滴入4滴0.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非常清晰地看到加入浓硫氰化钾溶液的试管,颜色加深;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上层溶液的颜色明显变浅。学生对实验的切身感知,使得学生认识到不同试剂加入后,溶液中硫氰化铁溶液的浓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从而得出了浓度对平衡的影响。结合压强、温度的实验,学生也了解到压强、温度的变化也会对化学平衡有所影响,经过学生积极地对比、归类和分析,找到了其中的共同点,从而得到了平衡移动的基本规律——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对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深层领略其中的风景,总结出了其中的原理和规律,促使学生收获了新知、提高了能力。

2.猜想假设感知中的转化逻辑能力

学生的猜想假设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启明星,巧妙地实现了形象感知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接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化学新知的表象面前,会有自己的第六感觉,这种感知结合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使学生由看似毫无根据的猜想中,抓到了其中的逻辑关系,从根本上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学习“硫的性质”时,就可以让学生对其性质进行猜想,大胆想象、勇于发言,以促进学生对以往旧知的调动与融入,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甲:硫作为非金属元素,其性质应该与氯气相似,可以与铁、铜等金属反应。

学生乙:硫的化合价为零,处于硫元素化合价的中间价态,应该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

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认知进行了大量的猜想预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一一的验证,积极主动地设计相关的实验,在实验操作和观察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感知中,渗透了自己的形象思维。另外,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了认真地观察与分析,找到并纠正了自己的猜想错误,利用严密科学的思维分析得到了其中蕴含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融入其中,认识到了硫的性质与硫的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灵活地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

抽象思维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分析,形象思维的运用验证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实验演示中,将抽象推导与想象思维做了反复观察、对比和研究,使得学生的这两种思维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3.实际生活感知中的转化创新能力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生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形象感知对学生的刺激,激励他们分析、推导、论证生活中的现象,顺利地将形象感知延伸到抽象思维,揭示化学表象背后的真相,并对其进行改造革新,设计出新的实验或产品来为我所用,从而又回归到形象思维上,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学习“喷泉实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喷泉产生了兴趣,细致地研究了广场上的喷泉和火山喷发的情景,从而得出了喷泉的原理——内部气压增强,从而压迫液面上升而形成喷泉。于是学生对教材上的喷泉进行了改进,制成了不溶于水的气体也能制成喷泉的实验。

实验:如图所示,关闭导管上的止水夹,向圆底烧瓶中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在分液漏斗中装入一定量的双氧水,使分液漏斗中的双氧水注入圆底烧瓶中,并迅速关闭旋塞。学生们可以看到,圆底烧瓶中生成了大量的氧气,使得压强增大,从而在片刻之后形成了喷泉。

生活中的观察,学生的形象感知引发了理性思考,顺利地开启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模式。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分析中,学生利用其对原理的掌握,对实验进行了创新,又回到了形象思维上。这样的训练,实现了学生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灵活贯通,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以化学物质为起点,激励学生对直观现象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积极促进学生的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维转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5版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