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联想

发布时间:2019-02-20

桥的联想

 

郁祖槃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被称为现代诗歌经典之作的《断章》,作者是蜚声中外的诗人、翻译家卞之琳。七十五年前,这位海门青年,勾勒出了这幅精美的“中国画”,数十年来来被人美誉赞叹,它的写景、抒情与哲理,甚至被当代名家将它与王之涣的《登楼》、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杜甫的《月夜》等千古名篇媲美。闻一多先生读后拍案叫绝,赞作者为“技巧专家”,余光中先生赞美道:“寥寥四句,绝对是耐人寻味的哲理妙品”。中国书籍出版社将它列为《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歌》之中。

卞之琳先生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海门长江边的汤家镇,少年时就读于启秀中学和海门中学,孩提与童年时家乡海门风景的耳濡目染,在日后的作品中常常自然地流露出来。写这首诗作时也不过二十出头,日后他说:“写这首诗是不经意的,想到这些场景,觉得这里有诗,就写出来了”。未料到日后它竟成了现代诗作的经典。

海门是个沿江靠海的水乡,诗人的家乡汤家镇临长江边,更是水网交错,河流众多,自然,桥也就多。河流与桥是海门最常见的景物风光,难怪他会忽然想到这些场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鸥鸟盘旋,水牛悠然,一位少年背着书包,走上桥头,河面上波光粼粼,放眼河水缓缓向南流去,一直融入长江之尾……。他的童年与家乡的这座桥有着如此深邃的不解之缘,如诗如画的独特风景,难怪会吟诵出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海门的“水多桥多”,以前多以木质和石板为料。民宅四周河沟环绕,正面则有桥与大路相联,送客至宅外,都称送到“桥门头”。海门不少地方即以桥命名,如“大桥镇”为秀山 一个小镇,“二桥镇”则是国强乡,“三条桥”是六匡镇,“大 岸桥”则是正余镇,“大石桥”为天补的一个村,“铁板洋桥”则是 合兴镇,而“叠石桥”,原不过是三星乡中一条石板小桥的村落,现已成为文明于世的绣品之乡。

诗人曾于1972年回乡省亲,时隔46年后重回故里汤家镇,时正值文革期间,据他回忆,从十六铺搭乘江轮,辗转大半夜才到青龙港,在家乡,这位蜚声中外的老人迈着历经沧桑的脚步再次跨上当年的桥(已由木桥变为了水泥桥)时,当年的小桥流水的田园景色已荡然无存,河水受污,游鱼无迹,鸥鸟无踪。他怅然独立,这难道是儿时风景如画的家乡之桥吗?难怪此次故乡之行未曾留下新的《断章》。

笔者在1993年在北京拜访过卞老,当他了解到我来自海门中学,很是高兴,称是母校的领导,和我谈到海门中学、启秀中学、汤家镇等往事.由于时间及其他原因,没有来得及和他聊到有关于这首桥的诗歌,一直觉得很是遗憾,甚至于耿耿于怀。 

海门人历来面江而居,对面的上海仅60公里,母亲河哺育了海门儿女,同时也割断了与上海、苏南的交通,海门人历来把去上海、苏南叫作“跑上海”和“隔夜上苏州”,可见路程之艰辛,车舟之劳顿,时间之冗长。

有人说,近代海门人面对着长江做了多少年的大桥梦,此语并不准确。其实见惯了木桥、石桥、水泥桥的海门人,他们压根不会想到会在这里浩瀚的江面上建起大桥,因为在他们的梦里没有做到过……

诗人卞之琳不会想到,七十五年后的今天,一座名叫 “苏通”的大桥,竟会在世代海门人面对的江面上,彩虹般地飞架而起,而且是创造了世界建桥史上的“四个第一”的奇迹,惊艳了国人,惊艳了世界。诗人也不会想到,就在他的家乡,就在他美好童年时代生长的地方的江边,即将又要建起一座名叫“崇海”的大桥,将他的故乡与崇明、上海、苏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那句让无数人浮想联翩的“站在桥上看风景”,如今成了真实的预言。如果说,当年诗人在桥上看到的风景是田园诗般的“小桥、楼阁、流水、”,那么,今天在桥上看到的应该是交响诗般的“大桥、城市、 波涛、”,站在这样的桥上凭栏眺望看风景,那将是滚滚大江东流水,是海门、南通、上海、长三角,乃至整个世界,这样的风景,那将是何等的波澜壮阔,气吞山河。

可惜卞老已于200012月谢世,试想如果这位海门籍大文豪、大诗人能站在这样的桥上看风景,或许又会有一首《断章》脱口而出,吟成绝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