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难忘师恩(校友谢师篇) 》  感谢您,我的海中老师 返回上一页

感谢您,我的海中老师

发布时间:2019-02-20

感谢您,我的海中老师

汤胜常

海中的同龄校友,王树民从首都来电,承家乡县领导之邀,约我于明年三月二日起返校,欢庆母校百年华诞。思乡,怀旧,洋溢着对母校,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于抗战胜利的第二年秋,进入海门中学。当年,茆镇一共四所中学,老海中,校址在镇的西北角城隍庙内,校门东侧有数人合抱的参天古银杏,偌大的学生宿舍,尤其是炎夏,十分阴凉。锡类中学,在镇的西街上,座西朝东,是现代化西式楼宇建筑,绿树成荫,环境和校舍颇佳,而且教学设备完整。我第—次看无声电影“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在初—上学期集体去锡类看的。能仁中学在镇的东北角,仅设初中部。

    当年,父亲领着我报考了三所完全中学,至今还记得海中的试题,其中—道为:何谓单子叶植物?何谓双子叶植物?举例说明之。都录取了,我们全家人一致选择了我的母校。学校都是平房,校门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校内的教室和宿舍都南北向,在北纬三十多度的季风带上,这样取向,采光和通风最好。

    每天早上6点钟声一响,立刻起床,漱洗和整理完毕,到大操场跑步,高三同学在最前面,我们在排尾,步伐整齐,没有讲话和咳嗽声,开始时很不适应,数年下来,由被动变为主动,至今我还喜欢跑跑步。早餐是麦粞粥或玉米粞粥,炒咸菜(海门特产:雪里蕻甏头腌鸡),八人—桌,立着喝,只有喝粥声,没有讲话声,—刻钟吃完。上午上四节课,每天都有语文,英文,数学。英语老师郑益谦先生整节课领着我们朗读课文:A  book This is  a book,他用劲教,我们都高声朗读。从初二起,由季先生、刘振先生和姜子敬先生教我们英语,也要我们用心朗读,做到四到。时至今日,自学其它外语时,我也习惯地沿用朗读方法。语文由施先生,沈云鹤先生和陈象新先生教我们,施先生曾在浙江四明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他把自己的作品“雪泥鸿爪集”的序言教我们:“余江滨海隅人也,得与四明女士研经论史,实为生平之乐事!……”老师们为教育我们,真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啊!当年七一庆祝党的生日晚会,我们演出一短剧,向沈先生借用一件长衫,先生欣然允诺,临别,告诫我们:“不论晚会何时结束,一定要当夜送还,因为我唯此一件,明日早上第—课要穿”。得知此情,全班同学踊跃捐款,为先生买了长衫,棉衣,棉裤,元宝套鞋等,送给先生。沈先生激动不己,当即嘱老师母(先生母亲)摆在家门口街边的花生摊撤回,把花生分给大家吃,我们尽管还不太懂事,但实在执拗不过,每人仅尝了一粒。尽管数十年前往事,依然那么清晰,师生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天,先生来上课,带来—份感谢函,我们将它贴在黑板旁,时不时地读上一遍,情真意切,肺腑之言,时至今日,犹历历在目。陈象新校长和刘振先先生都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导师,又是任课老师,言传身教,可敬可亲。初中的数学由陶绣文老师教我们代数,从算术到代数,我对数的概念,—下子有了新的飞跃,是她赐予的真谛。葛氏三角学,三S解析几何学,范氏大代数都是陆子猷先生教的,得益匪浅,他把教材倒扣在讲台上,沿着自己的思路娓娓道来,每一定理,每一行板书,每一句教诲都切中命题,严格的逻辑思维,一直影响我的一生。方际云老师教我们化学,还做了好多实验项目,建立了对物质认识的基础,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迄今还能背出来。物理现象的基础认识也是在海中打下的,邵志冲老师教我们物理。工作后我教的第一门课是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后又讲了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直至二十世纪的新学科—摩擦学,这些知识都是建立在海中给我的认识基础上的。人文科学是每个公民必备的认识和立身基础,周先生的历史课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娓娓道来,都是哲理,又是兴趣盎然的五千年历史故事。管先生教我们地理,也是引人入胜,犹如亲历其境,也更加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大学是专业教育,中学才是塑造人生的必由之路,不仅思想、性格、情操、精神生活得以塑造和升华,品质、抱负和孜孜以求的毅力得以锻炼。音乐,美术和体育也是在海中奠定了坚实的底子,它们对每个人的精神和体魄,都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至今还怀念着这些老师和他们的音容笑貌。除了例行的体育课外,体育老师还教了九十八节杨式太极拳和三十六节盘龙棍,迄今我还不时练练,受益终身。

    甲子轮回,弹指一挥间,我们毕业的年代正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举之时,尽管当年全国高校仅招录区区数万人,可母校开创了办学的新篇章,新时代,我们班(高三仅一个班)进入老交大(迁西安之前,1956年开始,交大西迁大部分系,成立西安交大,现西交大和上海交大均属全国九大名校之一)的,就有黄士冲,倪九成,张显威和我等多人,当年,老交大只有本科,没有专科,翌年,才设专科。

    母校八十周年校庆,我应邀返校,但当年尚在任上,匆匆抽身,未及详尽。

    明年,母校将百年华诞,尽管母校学子们许多已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但个个都是经过一甲子锤炼,学有所长的各方面专家,是长期执掌或负责某一方面的行家,也担当着繁重的工作,现已卸任,回首母校和家乡的发展,共图大业,开创新的鸿图,为十二五规划略尽绵薄之力,理当义不容辞。抚今忆昔,兴趣盎然,欣然允约,共聚母校百年华诞。

    以母校百年华诞为平台,将母校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分科组织,以项目建立队伍,各项目组讨论后立项,定期分阶段完成之。计划书,设计书,工艺规程等文件,上报母校总部报审。为此,首先,应尽快掌握各届校友多年来完成了哪些项目,且切实掌握在本人手中,属于本人所有的全部经济技术成果,现在仍然能拿得出手的研究项目。无论是金融,信息,软件,芯片技术,机械,电子,医疗,临检,基因工程,生物,农业,种植,养殖,环保,化工,能源,纺织,印染,服装设计,航运,建筑设计,通风采暖,路桥,食品工业等等,都是大项目。最重要的是有用之才,能为项目出力,再与县里相关机构衔接,定会取得丰硕收获。

    百年育人,重在应用,母校不仅培养着一代代有文化的合格公民,向全国各地输送,而且还可将现已退居二线的各方面专才,组织在母校平台上,成为家乡建设的人才贮备库,第一生产力的储存器,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关键是人才。届时,我将带上相关项目与会讨论,一旦母校或县里选上,我将全力以赴完成之。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母校的同学们,以我们的行动来报答培养了我们的母校和家乡吧!

20101031

  (汤胜常,我校1952届毕业生;王树民,我校1955届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中科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