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不老海中(历史回顾篇) 》  解放初期“海中”教育工作回眸 返回上一页

解放初期“海中”教育工作回眸

发布时间:2019-02-20

解放初期“海中”教育工作回眸

祝贺江苏省海门中学建校一百周年

袁世迈

    1949年1月,海门全境解放。由原中共东南县委、行署在海启两解放区领导创办的东南中学。成子祥校长及70多位师生,来海门接收伪县立海门中学和私立海门中学的教师的申请,并经政府批准,从而三校合一成立苏北南通区海门中学。1949年3月19号,南通区行政专员公署给“苏北南通区海门中学”颁发了校钤并补行了开学典礼。翌年起即确定三月十九号为校庆纪念日。1953年苏南苏北合并建省,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海门中学。同时,我校经省政府批准被确立为首批十四所省立重点中学之一。

    成子祥校长是海门解放后海门中学首任校长,朱建章同志首任中共海门中学党支部书记。1949年7月,朱建章同志调离,成子祥校长兼中共海门中学党支部书记。1949年1 0月成子祥校长调离,陈象新同志继任校长,沈斌同志任中共党支部书记。1951年1月沈斌同志调离,我任中共海门中学党支部书记。因为我原来担任教导主任没有免职,因此,工作实在忙不过来。1959年上级为了加强对省属中学的领导,调启东县副县长沈梦林同志任副校长。为此,我向上级建议我专职担任教导主任,中共党支部书记请沈梦林同志担任。经批准后,我专职抓教育、教学工作。

    海门中学创建于1912年,邑人茅祖权、赵师鼎利用县治孔庙东侧的“狮山书院”及孔庙余屋为校舍,创办狮山中学。学校由校董会主其事,赵师鼎兼任校长。下半年改校名为私立海门中学。

    1927年,私立海门中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黄家骏、王新宇、袁涤今等组织县治中小学师生利用双十节进行大游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违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此时,反动校长黄旦声,以不守校规为借口,开除了黄家骏、王新宇、袁涤今等学生的学籍。由此爆发了驱逐黄旦声下台的学潮。全校师生团结一致罢教、罢课。由于此次学潮时间长、影响也大,至年底,江苏省教育厅勒令停办。

    1934年,蔡荫恩等重组校董会,申请复校并获批准。蔡荫恩、严文昌、茅蔼迁相继担任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几度迁址,校无定所,但枪炮声中,弦歌不辍,学生救亡图存,发奋学习。1938年学校部分师生于上海英租界小沙渡路借侨光中学部分空着的教室复课。另一部分师生留在海门江家镇西边借陈九房仓复课。1939年8月沪校迁回,沪海两校合并后,借海复镇南市王己劲宅上课。此时,海启两县的学生纷至沓来。由此,王宅无法容纳,随即将高中部学生迁往曹家镇借公仁花木行的房子作校舍。

    1939年,随着抗日爱国的力量迅速发展,学生中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地下党员蔡织英(又名蔡力平)、陆雅芳等在校内宣传抗日救国,并且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抗日救国。同时,向社会各界人士为抗日将士捐募寒衣,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的活动。

    1941年春天,初中部迁巴掌镇冯宅上课。高中部学生先在三阳镇王家宅上课,由于日本鬼子和伪军(当时称和平军)的猖狂地“清乡”扫荡,因而无法上课,再迁义兴镇陈宅上课。由日本鬼子和伪军的大扫荡,放火烧了陈宅。高中部再度迁至江家镇陈九房仓上课。1943年春,日伪军清乡扫荡开始。环境更加恶劣,至年底学校被迫停办。

    1942年春节之后,邱竹师、管剑阁等在通海行署主任茅埕的支持下,在海门西部三星镇西北,赵师鼎宅创办私立海门中学。当时三星镇的私立海门中学为上校,江家镇西北陈九房仓的私立海门中学为下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中共东南县委和行署在海启两县创办的东南中学,于1945年9月1日开学上课。学校主要任务是根据革命的需要,为各分部培养人才和培养东南地区中小学的领导干部和教师。校址先在三阳镇东南的芝香仓,不久迁聚星镇西北沙氏祠堂与私立启秀中学合并。1946年春,于曹家镇公仁花木行设本部,改沙氏祠堂为分部。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大举向解放军进犯。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坚持游击教学。七八月间形势好转,恢复上课于海复镇东原通师二附旧址,直至海、启全境解放。

    1949年,我在南通行政专员公署民政科工作,那年初,南通地区普降大雨,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我刚从抗灾救灾指挥部回到机关,还未坐下来,就接地委王野翔书记的电话,要我立刻到他的办公室去。我一边走一边想,刚从抗灾救灾前线回来,又要抽我去做中心工作,那民政科的工作怎么办?因为民政科就我这个副科长,既没有科长,也没有办事员。一到王书记办公室,他十分客气,请我坐下来,并说:“你在抗灾救灾前线工作,表现非常好。现在南通地区全境解放了,你是我们党内的秀才。海门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张惠和同志来电话,要你去海门中学工作。你回到机关马上向民政处李若松处长办理移交。6月上旬要到职工作的。”从此,我在教育战线从事学校教育工作达36年之久,直至离休。

    我一到海门中学,立即到成子祥校长处报到。成校长告诉我,“你是寄放在海门中学的,张惠和书记要你办师资培训班……”。我听了张书记的指示后,知道要办两期,1949年下半年办一期,1950年上半年办第二期。每期50人左右,参加培训的人员中主要是在职的小学教师,也有社会上的知识青年。师训班结束后,1950年8月,我担任海门中学生活指导并在初师班任班主任,还上初师班的政治课和历史课。1951年1月,海门中学党支部书记沈斌同志调海门人民政府文教科任科长。这时,张惠和书记找我谈话,要我担任海门中学党支部书记。以下是我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回忆。

    一、摸索经验  培训教师

    如何办好师资训练班,培训好教师,是我朝思暮想的大事。为此,我分头召开了学员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从而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师德要高尚、学识要全面,为师全心全意。在师资训练班里,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常识及体育等课。师训班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抓好业务知识的教育,但不进行期中考试(主要增加学习时间),但学习结束前要进行一次考试。使学员对自己有一个了解。我也要向上级进行汇报。同时,为了办好第二期师资训练班,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培养好学员。我还走访了上届的学员,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既听课还征求他们本人的意见和领导的意见。为办好第二期师资训练班做了许多具体工作。

    二、加强党建  发展党员

    1950年师资训练班结束后,我成为海门中学教职工中的一员。我想到要办好学校还有一件重要的大事,就是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当时,沈斌同志担任海门中学党支部书记。因此,我同沈书记研究,如何发挥党支部的保证作用和如何发展党员的工作。因当时发展的党员基本都是学生,如陆仁、徐汉明、黄瑞珏(女)、杜景法、杨锦芳(女)、吴南星、王风歧(工友)七人。召开支委会会议时,我讲了自己的想法,当时支委们与我有同感。后来,在教师中选择对象进行培养,发展的党员中包括吴新权老师、沈澄校医(兼课的教师)、陈象新校长,从而使党的领导在海门中学不断加强。

    三、全心全意  认真办学

    在我心里牢记办好学校,首先要提高教育(学)质量,学校应以教育、教学为主,提高教育(学)的关键在教师,所以,我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素质。其措施:一是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当时还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凯罗夫教育学》,要教师们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二是各学科教研组开展观摩教学活动,研究教学方法,提倡“充分利用45分钟(每堂课45分钟)”,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三是鼓励教师参加函授进修,提高业务素质。我常说:打铁先要自身硬。由于重视抓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工作很快走上了轨道。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运行过程中,曾一度出现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对此,我又提出了计划工作法,每周一次的行政会议,统筹安排一周工作,教导处具体安排公布每周工作计划,学生每周制订学习计划;各学科教师的作业量都有具体规定。工作上加强计划性,学生的负担过重现象也得到了缓解。

    在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时,我和陈象新校长一致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如五级记分法仅使用于课堂提问,笔试仍用百分制。上级指示开设俄语课,我同陈校长商量:学习苏联老大哥,应该开设俄语课,但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也不要丢,如果上级来校检查,我们强调目前全面开设俄语课,师资有困难。因此,初中全部设英语课,高中部甲、乙班仍开英语课;丙、丁班开设俄语课,做到合情合理的安排。

    我在海门中学工作时,和老师们一起边工作边总结,要求把学校越办越好,多出人才。因此,我和老师们认真总结了六点经验: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认真讲评、认真考查的“六认真”。由此,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后来我和陈象新校长同老师们一起总结办学经验:归纳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团结互助、热爱劳动”的校风。这是海门中学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海门中学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延安精神在海门中学的反映。

    四、积极工作  输送人才

    向国家输送人才和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是我们办学的宗旨和目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条战线都要大量的人才。建国初期,国防建设十分重视,因此,海门中学向军队输送大量的人才。当年海门的人武部,每年都组织征兵运动,海门中学发动优秀学生报名参军,也向解放军高级军事干部学校输送了大批的优秀生。我校从解放初期的老照片上看出,1950年12月我们保送的优秀高三学生21人、1953年9月24日海门中学保送优秀的高三学生12人,还有保送高三优秀学生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梁启余、陆茂昌、黄亦文等3人(对外称外国语学院,实际上是导弹部队)。以后,保送去国防部的优秀学生每年都有。

    五、决定迁校  重建校舍

    1949年1月30号,海门全境解放,东南中学成子祥校长,遵照南通行政专员公署领导的批示,率师生70余人来海门接收伪县立海门中学,当时经上级批准为苏北南通区海门中学。1953年苏南、苏北合并建省,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以原伪县立海门中学为校址办学,伪县立海门中学的校舍,系日伪时期的伪县长将地点在东郊孔庙的海门中学校舍拆迁而成的,因此,校舍质量十分低劣。因此,我和陈象新校长商量后,向苏北行署教育处写了报告,得到批准并拨款,经海门县人民政府同意,在海门东部孔庙旧址上建造的海门中学校舍,就是现在江苏省海门中学的地点。

    当时,陈象新校长决定由我负责建设新校舍。由于我当时既是中共党支部书记,又是教导主任,因学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我设法成立了一个基建小组,由基建小组设法请工程队并监督质量管理工作,在基建上的具体工作都由基建小组具体负责,基建小组的组长由学校总务主任担任。我也经常去现场检查和听取基建小组的情况汇报,报告基建质量。1952年,建成三排平房18个教室(每排6个教室)。第二年,建了32个宿舍。第三年建了一幢教学大楼二层,底层5个教室,楼上五间分别为1个物理仪器室、1个物理实验室、1个化学仪器室、1个化学实验室、还有一个教室。同时建了两幢平房一幢为学生厨房,另一幢为教师厨房和教师饭堂。学生饭堂利用当时基建教室时的建筑工棚,师生称“草饭厅”。因此,基建工作基本完成。当时,海门中学是完全中学,初中和高中为四轨制,全校24个班级。海门中学由原来的地方迁入新校舍上课了。由此原来的校舍按上级规定,让给海门师范使用。

    写于201 1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