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文章 》  海中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返回上一页

海中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发布时间:2019-02-20

海中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沈水龙

一、前言

2012年我们的母校—江苏省海门中学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校以来母校为家乡、为祖国、为世界培养和输送了众多有用之才。作为从中走出的一名普通学生,今天可以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我深感母校在我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想为母校百年校庆写点什么,可写之处很多,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从自己的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学习工作出发,谈谈母校对我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希望对母校培养学弟、学妹有参考意义。

二、背景

我出生于海门市三厂镇洪西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念书不多,家里依靠务农与养猪等副业维持生计。我的父亲是个做事认真细致的人,干农活时总是仔仔细细地做好开垦、播种及施肥的每个环节,到了80岁还不忘给农作物定期施肥。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女人,记忆中的她总是起早摸黑、不辞辛苦地干活,似乎从不休息。从记事起(大概5、6岁左右)我便开始帮家里喂猪、割猪草,直到初中毕业离开家乡到海中上学。小时候的我干起农活也是一点都不马虎,听母亲说我在切菜与混合饲料的过程中总是一副认真仔细、专心致志的样子,我想这不得不归功于我父母的影响。母亲的勤劳和父亲认真仔细,对我儿时性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乃至在成人后的学习、工作中,我时常感受到这两个特质使我受益良多。对于做科研,认真、仔细与专心是特别重要的性格,只有专心致志地、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事,不断地深入,才能出成果。

上小学后开始读书识字,起初我并不聪明,第一天就将练习本写错了的字用手指扣掉,破坏了好几页纸,回家后被家人冠以“傻孩子”的名头。有了识字的基础后我爱上了读书,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家对教育不太重视,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没有太多的作业,时间比较自由,因而在三年级左右我便将村里可以读到的书通读了一遍,如《世界史》、《中国史》、《世界地理》、《鲁迅全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1977年进入初中后恢复了高考,各级学校开始重视教育,乡里也搞起数学、物理竞赛。初一时我参加区竞赛荣获第2名,受到了老师的赞赏,第二次参加竞赛却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名落孙山。当时班里另外一名同学获得第一名,老师的笑脸立马转向他,而我却受到了冷落。这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使年幼的我内心受到了很大打击。但自己内心没有失去信心,加倍努力争取上一个更好的高中,确定了心中的目标:高中要上海门中学(以下简称海中)。

 

三、海中是人生的重大转折

3.1 偶然的机会成人生的转折

虽然在初中时自己心中就确定了进入海中的目标,但是能进入海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人生中有一些偶然的机会,可能彻底地改变人生的方向。我能进入海中学习或许是上天赐予我的机会。记得那时对农村户口的孩子,家里唯一的愿望是早日将农村户口迁入城市,完成农转非。因此,中考时我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中专,心想中专能把户口弄到城市,对今后发展并无过多考虑,结果我报考的志愿全部落选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的中考成绩243.5分,这比海中在农村的录取线仅高13分,而这其中至少有20分是我偶然得到的。说“偶然”是因为中考前几日,一位同样参加考试的亲戚在我家复习时留下了一本数学参考书。考试前一天,我无意中翻到了一道最难的20分的题并仔细阅读了该题的解答,而这道题恰恰出现在第二天的考卷当中。这或许是上天给我这样喜欢读书的人的一个机会。可以说,没有这种偶然,我将失去进入海中的机会,也无法进入大学,更无法进入从学术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途径。

 

3.2海中让我树立了自信

在海中我的入学成绩并不算好,比班上第一名差了10%(30分)以上,加上自小在农村长大、见识少,刚入学的我就产生了自卑心理。第一次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仅勉强及格,产生了孤独、消极的情绪,几乎失去信心。庆幸的是,那次化学考试我考了99分,化学老师蔡宪成在课堂上表扬了我,班主任张育炎老师的一句“沈水龙是化学专家”更使我树立了信心。期末考试我以优秀的成绩名列班级前三位,更是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受到老师表扬后我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我的成绩都保持在年级前三名。高考时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以至于高考时未能发挥最好的水平。1982年高考我以全年级第27名,479.8分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地下建筑工程。进入大学后我保持了在海中培养出的自信,在同济的四年我的成绩均为班级第一名,大学毕业时获同济大学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并顺利直升攻读硕士研究生。海中的那段经历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人才能成长的根本原因是鼓励其自信自强。

事实上,对年轻人的鼓励对其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据哈佛大学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结果,说人才成长过程符合262规律。所谓262规律是指在一个智力水平大致相同的年轻人群体,如果他们在一起学习或工作,是会分解成20%,60%,20%左右的分布规律;即在一群人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一起学习,总会分解为20%非常优秀、出类拔萃;60%左右的人处于平均水平,大致满足要求;总有20%左右的人,状态非常差,落到要淘汰的边缘。实际上,据他们的调查,世界名校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每年总有20%左右的新生不能适应,四年后还有相当数量不能毕业而被淘汰。其原因不是智力水平,而是信心不足。因此,我们施教者要为学生们树立自信,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四、海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八十年代的母校,对学生有一些良好的培养方法,我记住了对我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两个方面。

一是海中有着良好的作息时间。早上6:30起床,跑步,早饭,上午上四节课。下午的第三、四节课几乎都是在操场上度过的。晚上6:00左右吃饭,6:30~8:30晚自修,9:00左右熄灯,准时休息。这种科学、规律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于培养严谨的思考型人才有非常重要与积极的意义。

二是海中培养了我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现在的商品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是聪明程度的竞争,而是速度的竞争。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时间内谁能将事情做得既快又好,就能使他(她)在职场中胜出;如果一个单位能这样做就能使这个单位在市场中胜出。

海中在训练学生应付高考上有独到之处。正常的高考是120分钟,海中在考试题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从高中一年级起采用校内各种考试100分钟的方法。我自己一般在80~85分钟做完试卷,这样可以留出15~20分钟的复核时间。这种训练给我带来两点非常大的影响:其一为快速做事的习惯;其二为做好后认真复核的习惯,使从自己手里出去的成果既快又好!这样的好习惯一直保持在我以后的工作生活中。

在我工作的头几年时间内,我一般总要提前20%以上的时间将事情做好,给上司审核的时间。2003年起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我总要求他们要比其他同学提前两个月完成答辩,否则将延期半年以上,而他们的学位论文必须在答辩前一个月交给我审核把关。通过这样一个培养环节使他们养成了快速做事的习惯。至今已有8届学生正常毕业,他们在社会上都很有竞争力。本来做事的速度与性格有很大关系,我从小是慢性子,原本生活学习什么都很慢,但是正因为有了海中的训练,才成就了我的今天。

 

五、结束语

值此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写下以上文字,一为祝福母校;二为感谢母校的培养;三为希望母校在帮助学生完成考上大学的主要任务之外,培养年轻一代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自信心,成为有用之才。希望从母校走出更多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祝母校在下一个百年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系82届校友,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