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文苑 》  关于《师说》一文教学的反思 返回上一页

关于《师说》一文教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6-12-05

关于《师说》一文教学的反思

何世勇

 

一、成功之处:

1、目标定位比较准确:一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虚词——其、之(表取独、表宾语前置);词类活用——师(名词意动),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古今异义——学者、所以、无;二是通过分析与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便于背诵;三是引导学生读懂文章,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本篇文章与本专题其他两篇文章之间的关系(是获得教养的三种途径,本质上都是在强调学习,但角度和侧重有所不同:荀子的《劝学》强调学习——注重积累,积土成山地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学;专心致志,用心一也地学;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强调向经典学;本篇韩愈的《师说》则强调从师而学)

2、教学方法比较合理:一是我认真研读了教学参考书,吸收了教材编者对本专题教与学的建议,通过“问题探讨”组织教学;二是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做学生学习的助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请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力争能让学生在无疑处有疑;三是正确文与言的关系,以“文”带“言”,主要设置的问题有:1、关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1)有什么句式,你怎样看出来的;(2)“所以”,属于什么文言现象;(3)“道”、“业”、“惑”三者有什么区别;(4)这句话主要有什么作用;2、关于“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句其中包涵的逻辑正确吗?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3、关于“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应该如何翻译?4、第二段中把古代的圣人与今天的一般人进行对比,公平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等。通过质疑、对比、假设等方式较为充分地激活学生思维。

二、失误之处:

1、教学节奏没有很好控制,在探讨“道”、“业”和“惑”三者之间的区别上花的时间过多。

2、由于采取以“文”带“言”的方式组织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其中“言”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有点支离破碎之感。

三、改进策略:

1、备课要更加充分,充分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备好预案,有效控制课堂节奏。

2、今后在教学文言文时,“言”的知识应单独梳理投影给学生,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在教学时不能因强调对“文”的理解而淡化了对“言”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