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科动态 》  马兰的歌声 返回上一页

马兰的歌声

发布时间:2013-05-07

   

  

 

       无意间在CCTV-9看到这个纪录片,当时就被孩子们纯净的歌声所打动,在孩子们的淳朴歌声中,有着更为感人的故事:这段MV讲述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的奉献故事——自2003年开始,她就拿出自己三分之二的退休金,又动员亲人朋友集资,在河北阜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修建校舍、资助孩子、推广新式厕所、组建乡村小乐队……在这个小山村里,每天都有着天籁般的歌声和琴声。
《晋察冀日报》与马兰村

  马兰村位于河北阜平县城西南30公里处。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在创刊第一期后就迁至马兰村,并在此发展壮大。

  为了保护报社工作人员不被日寇抓走,马兰19名村民壮烈牺牲,史称“马兰惨案”。

  邓拓时任《晋察冀日报》主编,也是在这个村子,诞生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我是马兰的孩子”

  “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我的母亲在一次随报社突围后生下了我,危险环境下父亲邓拓决定把我寄养在老乡家里,3年后才将我接走。”邓小岚回忆道,长大后母亲曾送给她一枚刻有“马兰后人”的图章。“她想让我记住,我是马兰的孩子。”

  2003年是马兰惨案六十周年,邓小岚再次回到这片土地。从那时开始,她下决心帮助马兰村走出贫困,再也没有和马兰村分开过。她找到子女们集资4万元,把村里校房翻修一新。

  组建“马兰小乐队”

  校园建立起来了,但邓小岚发现学校死气沉沉的——这里居然没有一个音乐老师,没有一个孩子会唱歌、见过乐器。

  一直对音乐痴迷的邓小岚坐不住了。她把家人用过的和朋友们捐送的手风琴、小提琴、电子琴和吉他等乐器、乐谱一件件背到马兰村,而她拿起了粉笔,亲自教孩子们吹拉弹唱。

  邓小岚的义务音乐教师生涯开始了。“孩子们不识谱得从头学起,弹吉他也要手把手地教。”农村家里没乐器,学生经常是学完之后就忘光了,邓小岚并不着急。反反复复一年之后,小乐队磕磕绊绊合奏出了第一首歌——《雪绒花》,“那天我和孩子们都开心得不得了。”邓小岚回忆道。

  用音乐改变人生

  这几年,邓小岚每年要十数次往返于北京和马兰之间,用坏了6把小提琴、3个手风琴、3把吉他、10个电子琴,这支由小学生组成的“马兰小乐队”也逐渐成形了。而且随着周围村庄的合并,“马兰小乐队”成员从之前的8个人增加到了现在的20多人,邓小岚的学生也一下子增多到了60多个,并且已经有人上了初中,“每当想到这个,我就特别欣慰。”

  如今,整座村庄因音乐充满活力。长期受到音乐氛围的熏陶,邓小岚发现村民和孩子有了变化。2008年10月,邓小岚带领“马兰小乐队”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办了一次小型音乐会,受到了当年晋察冀日报社老同志们的热烈欢迎。在去年8月8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上,马兰村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获得了观众热情的掌声。

  孩子们的演出服看似普通,其实倾注了邓小岚的心血。几十个学生的蓝色衬衣都是邓小岚一针一线改出来的。邓小岚告诉记者,当时由于孩子们的制服不太好买,她将就着买回来女式衬衣,然后把腰际线全部拆掉,再一针一线地缝改而成。

  邓小岚说,那些孩子们都没有走出过马兰,有的孩子甚至连镇上都没去过,带他们来北京也好圆圆他们的梦。

  邓小岚不仅教孩子们学音乐,她还给老师上音乐课。“教会了老师,老师再教学生,一届一届的学生才能受益,我在村里普及音乐的理想才能实现。”邓小岚说,“教孩子们学好音乐,也可以拓宽他们升学和就业的路子。” 邓小岚说,希望她带来的音乐可以改变孩子们的人生。

  带来冲水厕所和太阳能热水器

  除了音乐,邓小岚给马兰村带来了很多个“第一次”。比如,新建的学校里不仅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还修了个带冲水厕所的卫生间。“村民卫生习惯很滞后,尤其厕所,就是在粪坑上搭个石板,夏天苍蝇飞蛆爬,”邓小岚告诉记者,当她向村民宣传冲水厕所的卫生和便捷性时,一开始村民不理解,于是她修了这样一个样板间。

  为了说服村民改变卫生习惯,她还反复向村民解释和宣传——马兰风景秀丽,又有红色的革命历史,很适合搞旅游。但发展旅游必须有方便的卫生条件,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冲水厕所是必需的硬件建设。

  样板房间建好后,马上就有人效仿了。“已经有4家村民采用了我为他们设计的图纸盖新房。”邓小岚说,她希望能为马兰村教育和发展争取更多资金,帮助村中修路、架桥、绿化,在村里建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