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反思 》  李晨晨 将课堂还给学生 返回上一页

李晨晨 将课堂还给学生

发布时间:2013-04-10

将课堂还给学生

随着最终展示课的结束,第27届“百花奖”圆满落下帷幕。经过层层的选拔,最终入围的姜竹君、陈雁鹏老师为我们地理组带来了两场精彩的高品质的展示课,让我们年轻教师受益良多。

近些年来,在新课改轰轰烈烈进行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两位老师的教法、风格迥异,但都非常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比较之下,陈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知识积极主动探索,并将刚刚学会的知识能正确运用到其他地方。这种灵活的课堂安排,给我留下了较为的印象。

长时期内,地理教学被固定在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模式上,虽然也进行过一系列改革,转变成了我们现在经常用的知识问答型或者学案推进型。但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结构中。

虽然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还不错好,课堂气氛也很和谐,但有时教师讲的很累,学生听得也很乏。为了节省本身就较少的课时,往往都是重点问题强化训练,有时怕学生听不懂,就反复讲几遍,直到学生说听懂了为止。有的学生能听懂,但做题的时候就是不会做,有时我们便想尽办法让学生记住,可记得快,忘得也快,就算我们再三强调的易错点也是如此。

虽然高中地理划归在文科一类,但高中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很大程度上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很多内容必须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所以以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更累!

陈老师本节课的处理上,通过一些列相关性很强的主题活动和探究,让我们了解到了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中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而不应该是教师一口一口喂下去。陈老师这种“主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现在整理一二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解读课标,根据课标,设计课堂学习目标。

无论哪门学科,我校一直贯彻目标教学,每节课都要列出学习目标,实施学习目标和检测学习目标。

陈老师给予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是简单的课标要求的罗列,而是经过他详细解读后的独特理解。在课前就印发了学案,学生有了简单易懂并且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明确了本堂客要讲的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经过预习,在课堂上学生不仅知道老师要讲什么,而且知道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上哪儿是不明白的地方、哪儿有困惑,在课堂上一方面可以尽情地展示与交流,另一方面能够有的放矢的抓取老师讲的重点,听课不易疲劳。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为学生的学习起到点拨的作用,随时给学生纠正和做出很及时的点评。这样很容易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也很轻松,同时教师也能随时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想法,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最后留下510分钟时间进行对本节课目标的检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有效的强化巩固。

二、理清线索,分清主次,围绕线索、教学环节,设计活动。

主题研究中,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都应当是精心准备的。不能够就活动而活动,每个活动的目的性很强,应针对特定的问题而探讨,所有的问题前后应有主线的串联,形成整堂课的流程。

主题的探究过程,应当是:首先,学生对学习素材的把握,抛出预习或者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做出归纳,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接着,将各小组在组际之间探讨,并且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做出评价归纳。

通过这样思维上的培训、技能上的训练,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获得了学习方法,形成技能技巧,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把学会的知识点迁移到其他地方。

通过这种主题式的探究学习,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有了感性认识,有能力独自将知识点运用到其他地方去,做到知识的迁移。到此,学生会形成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和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但让学生不困乏,反而会是学生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有味。

 

总而言之,陈老师的这套主题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学习方法,是真正的“授之以渔”。但是也应当看出,这种模式下,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此,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授课中,细心备课,仔细整合,不打无准备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