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研会 》  徐 彬:巧用案例优化教学效果 返回上一页

徐 彬:巧用案例优化教学效果

发布时间:2012-09-20

巧用案例优化教学效果

                          ——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

“罗马法”一课教材编写体列显得并不是很完善,让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有些环节难以处理与把握,另外,关于罗马法学生都比较陌生,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引案入史、介绍几个与课文相关的法律案例,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如果单纯按照教科书上去解释:习惯法是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是不是显得很抽象呢?如果用以下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这样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通过案例,把学生带入相应的历史情景中,不需要多加阐述,他们都会很容易体会习惯法的弊端。

公元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了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它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如果还是上一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呢? 罗莫洛一半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为这时罗马主要实行成文法,法律对文字要求非常苛刻,必须严格按照文字来执行,一字都不能改动,因此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通过这样一个具体案例,把习惯法与成文法串连起来,两者进行对比,既省去了很多空洞、抽象的理论阐释,又能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