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课程基地,优化智能结构
——我校接受省课程基地专家组视导检查
通讯员潘岳松报道:
我校党委书记、校长石鑫分别从建设背景、建设内容、运作过程、活动体验、成果体现、未来展望等六个方面做了课程基地建设的专题汇报。石校长指出,我校自2011年8月申报成为江苏省首批31所课程基地以来,紧紧围绕“实施人性教育,培养有为人才”的办学理念,发挥我校在高考、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深入思考,潜心谋划,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建设内容、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效能评估等进行了顶层规划设计,为培养既有崇高人格,又有杰出才力,既有传统精神、又有现代意识,既有报国之志,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基。
在硬件建设上,我校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平台。在元智科学楼上配备了物理、化学拓展性实验室、模型制作室、数学建模室,信息工程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在吉兆楼上配备了机器人实验室、模拟驾驶室、自主开发实验室;在点津楼上配备了理科数字化实验室、生物标本馆,并将“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名师工作室、物理名师工作室、生物名师工作室直接建在基地,让基地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
在软件建设上,我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分别构建了理科中高对接实验课程、理科创新实验课程、理科探究应用实验课程三个课程模块,营造浓郁的“立志、探究、创新”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开发了理科各学科拓展性实验、理科数字化实验、机器人制作、发明创造等系列具有基地特色的教材,构建了课程基地网络平台。基地课程既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又突出“拓展性”这一特色。
自我校基地平台建成以来,在硬、软件建设上均彰显特色,教学方式发生明显改变,学生也获得充分发展,在显性方面,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我校学生在机器人制作、发明创造、信息学竞赛、学科竞赛等项目上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有近千人次,更重要的是隐形方面,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选择项目、小组合作等方式,转变了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课程素养,优化了智能结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获得明显提升。基地也发挥了其示范、辐射的效应,我校曾接待多所学校的参观访问,并就课程基地申报、课程基地规划、课程建设、实验创新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
在认真听取我校工作汇报、实地查看场馆建设、仔细查阅活动台账及师生访谈后,张德超副局长代表专家组反馈了视导意见,对我校在课程基地建设中所做的探索和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专家组用“四高”来概括我校基地建设的初期成果,即高度重视、高位规划、高标管理、高效成果。专家组认为我校紧紧围绕硬件、课程、队伍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工作,对所遇到问题的把脉精准,理解到位,有深入系统的思考。我校三类课程规划有梯度,分层次,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智能需求;硬件建设有存量,更有增量,特色鲜明;基地管理制度健全,科学规范,保证了基地工作的顺利展开。基地建设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取得了高效的成果。对我校基地后续的建设,专家组也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希望我校能在对基地实施力度、速度、效果、研究等方面的探索中做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