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学校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沙龙
通讯员潘岳松报道:
活动伊始,石鑫校长首先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破解“钱学森之问”,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形成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我校在高素质优生培养上再攀新高的目标的必由之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内涵上应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实施途径上应具体体现为各个学科的培养、高分段学生的培养等方面,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献计献策。
学校中层干部、技术组、生物组、数学组、物理组、语文组及初中部的教师代表纷纷就学科竞赛、学科拔尖、课程基地、科技创新、招生办法、实验班与宏謇班教学等方面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的策略发表见解,展开研讨,现场气氛一片热烈。
王美华副校长认为,要严格一流师资的遴选;要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等新途径来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在管理机制上要树立整体的框架,完善指导方案;对实验班学生要加强志向教育,科学精神的教育;要革新培养方式,既要引入竞赛机制、导师机制,又要以课程基地为平台,开展课题研究,并与高校对接,获取专家支持。
岑彭新副校长围绕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这一主题,从“非智力因素大于智力因素”、“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高素质人才是熏染出来的”、“重视思维品质培养”、“提升实验班人文素养”、“注重教师团队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已有的成功经验。
顾助东副校长认为,人生理想教育的有效度决定了人才的培养高度,人文、哲学教育的有效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长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革新学生学习方式,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开发与学生个性、特长相适应的个性化课程;需要教师的严谨治教与更高追求;需注重人际关系管理、生命管理,提升管理的品味。
最后,石校长肯定了此次学术沙龙的价值,并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理念引领、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的革新及管理的科学化等五个方面作了总结。石校长指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我们要给学生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优化他们成长的外部环境,激发他们成长的内驱力,要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作为我们学校的重大课题来研究,找出当前教育管理中的软肋与穴位,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制约,寻找教育的真谛,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速的成长。
通过此次活动经验的分享,意见的交换,思维的启发及智慧的碰撞,全体与会人员对创新拔尖人才内涵的理解及其培养途径、举措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获得了今后教学、研究的新的思路与动力。